浙理工学子手作年代“样板间” 还原新中国成立
更新时间:2019-09-26 17:40
从四十年代的土灶台、煤油灯,到六七十年代的太师椅,八十年代的组合家具,从黄土高原的窑洞,水泥房到钢筋混凝土的公寓别墅,从红木家具的典型中国风,到现代简约、豪华欧式……
近日,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70余名党员师生们发挥专业专长,以“我的国,我的家”为主题,历时三个月时间,制作还原了从40年代至今的七个不同年代的样板间,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。
“住房条件的改善,记录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迁,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最好见证。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,是因为从始至终,家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。”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仰滢说。
制作样板间,摆在同学们面前的首要难题,是如何区分不同年代,还原当时的原貌。为此,同学们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图片,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,最终构想出七个年份的样板房布局。
方案确立后,大家开始用SU、CAD软件进行单个建筑物和整体规划的沙盘建模,并将完成的电子模型发给工厂进行模型雕刻、加工、制版,最后依照电子模型和实物图拼接组装各个零件。
为了尽可能体现年代感,还原真实的效果,同学们别出心裁地制作了各种精致小巧的摆件及家具。竹编的簸箕、笤帚、土炕上的花棉被、墙上的毛主席画像、缝纫机、热水瓶,曾经伴随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逐渐清晰起来。
样板间项目负责人之一,17级土木工程专业的王璐楠去年曾到过陕西的窑洞参观,这次经历给了他很大的创作灵感。
“在制作窑洞墙壁的时候,我们调了很久的漆,终于调到了接近大地的颜色。”王璐楠说,“大家对这次活动都抱着严谨负责甚至苛求完美的态度,才制作出这些精美逼真的模型作品。”
据了解,这批样板间将亮相学院举办的第二届红色文化节,面向全校师生展出,后期,样板间模型还将走进周边社区,向居民们展出。
此前,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、国际教育学院等学院学生在“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思想的指引下,已经参与了手作红船模型、历届中共会址模型、改革开放地标性建筑物模型、手绘全省红色旅游地图等一系列活动。
“通过亲身参与、亲手制作,在过程中了解经典红色文化红色故事,感受祖国发展的巨大变迁,能够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思考、有所感悟,这是最好的思政课教育。”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锋民说。(石丛珊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